前端工程的痛点
前端的模块化需求
前端业界的模块标准非常多,包括 ESM、CommonJS、AMD 和 CMD 等等。
前端工程一方面需要落实这些模块规范,保证模块正常加载。
另一方面需要兼容不同的模块规范,以适应不同的执行环境。
兼容浏览器,编译高级语法
由于浏览器的实现规范所限,只要高级语言/语法(TypeScript、 JSX 等)想要在浏览器中正常运行,就必须被转化为浏览器可以理解的形式。这都需要工具链层面的支持,而且这个需求会一直存在。
线上代码的质量问题
和开发阶段的考虑侧重点不同,生产环境中,我们不仅要考虑代码的安全性、兼容性问题,保证线上代码的正常运行,也需要考虑代码运行时的性能问题。
由于浏览器的版本众多,代码兼容性和安全策略各不相同,线上代码的质量问题也将是前端工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痛点。
开发效率
开发效率也不容忽视。我们知道,项目的冷启动/二次启动时间、热更新时间都可能严重影响开发效率,尤其是当项目越来越庞大的时候。因此,提高项目的启动速度和热更新速度也是前端工程的重要需求。
前端构建工具如何解决痛点
- 模块化方面,提供模块加载方案,并兼容不同的模块规范。
- 语法转译方面,配合 Sass、TSC、Babel 等前端工具链,完成高级语法的转译功能,同时对于静态资源也能进行处理,使之能作为一个模块正常加载。
- 产物质量方面,在生产环境中,配合 Terser 等压缩工具进行代码压缩和混淆,通过 Tree Shaking 删除未使用的代码,提供对于低版本浏览器的语法降级处理等等。
- 开发效率方面,构建工具本身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性能优化,包括使用原生语言 Go/Rust、no-bundle 等等思路,提高项目的启动性能和热更新的速度。
Vite 为什么是当前最高效的构建工具
到底哪个工具更好用?或者说,哪个工具解决前端工程痛点的效果更好?
The State of JavaScript Survey 最近的调查结果中显示, Vite 在全球开发者中的满意度超过 98%,已经被用到了 SvelteKit、Astro 这些大型框架中,成为当下最受瞩目的前端构建工具。我也最推荐你使用它。为什么是 Vite 呢?我们可以根据上面说的四个维度来审视它。
开发效率
开发效率方面,传统构建工具普遍的缺点就是太慢了,与之相比,Vite 能将项目的启动性能提升一个量级,并且达到毫秒级的瞬间热更新效果。
拿 Webpack 来对比能发现,一般的项目使用 Webpack 之后,启动花个几分钟都是很常见的事情,热更新也经常需要等待十秒以上。这主要是因为:
- 项目冷启动时必须递归打包整个项目的依赖树
- JavaScript 语言本身的性能限制,导致构建性能遇到瓶颈,直接影响开发效率
这样一来,代码改动后不能立马看到效果,自然开发体验也越来越差。
而其中,最占用时间的就是代码打包和文件编译。
而 Vite 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。
- 一方面,Vite 在开发阶段基于浏览器原生 ESM 的支持实现了 no-bundle 服务
- 另一方面,借助 Esbuild 超快的编译速度来做第三方库构建和 TS/JSX 语法编译,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开发效率。
模块化方面
Vite 基于浏览器原生 ESM 的支持实现模块加载,并且无论是开发环境还是生产环境,都可以将其他格式(如 CommonJS)的产物转换为 ESM。
语法转译方面
语法转译方面,Vite 内置了对 TypeScript、JSX、Sass 等高级语法的支持,也能够加载各种各样的静态资源,如图片、Worker 等等。
产物质量
产物质量方面,Vite 基于成熟的打包工具 Rollup 实现生产环境打包,同时可以配合 Terser、Babel 等工具链一起,极大程度保证构建产物的质量。
总结
Vite 将会是你当下的一个最好的选择。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构建工具的开发效率问题,而且具备一个优秀构建工具的各项要素,还经历了社区大规模的验证与落地。
使用 Vite 过程产生的问题
对生态了解不够,不知道使用哪些插件或者解决方案
- 第三方库里面含有 CommonJS 代码导致报错了怎么办?
- 想在开发过程中进行 Eslint 代码规范检查怎么办?
- 生产环境打包项目后,如何产出构建产物分析报告?
- 如果要兼容不支持原生 ESM 的浏览器,怎么办?
对 Vite 底层使用的构建引擎 Esbuild 和 Rollup 不够熟悉,遇到一些需要定制的场景时
- 写一个 Esbuild 插件来处理一下问题依赖
- 对于 Rollup 打包产物进行自定义拆包,解决实际场景中经常出现的循环依赖问题
- 使用 Esbuild 的代码转译和压缩功能会出现哪些兼容性问题?如何解决?
当然,作为一个构建工具,Vite 的难点不仅在于它本身的灵活性,也包含了诸如 Babel、core-js 等诸多前端工具链的集成和应用
- @babel/preset-env 的 useBuiltIns 属性各个取值有哪些区别?
- @babel/polyfill 与 @babel/runtime-corejs 有什么区别?
- @babel/plugin-transform-runtime 与@babel/preset-env 的 useBuiltIn 相比有什么优化?
- core-js 的作用是什么?其产物有哪些版本?core-js 和 core-js-pure 有什么区别?
ESM 为什么是前端模块化的未来
自 2009 年 Node.js 诞生,前端先后出现了 CommonJS、AMD、CMD、UMD 和 ES Module 等模块规范
底层规范的发展也催生出了一系列工具链的创新,比如:
- AMD 规范提出时社区诞生的模块加载工具 requireJS
- 基于 CommonJS 规范的模块打包工具 browserify
- 能让用户提前用上 ES Module 语法的 JS 编译器 Babel
- 兼容各种模块规范的重量级打包工具 Webpack 以及基于浏览器原生 ES Module 支持而实现的 no-bundle 构建工具 Vite 等等。
前端模块化的演进过程
了解前端模块化的演进过程,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到各种模块化标准诞生的背景和意义,也能更好地理解 ES Module 为什么能够成为现今最主流的前端模块化标准。
无模块化标准阶段
模块化标准还没有诞生的时候,前端界已经产生了一些模块化的开发手段:
- 文件划分
- 命名空间
- IIFE 私有作用域
这几种方式都没有真正解决一个问题——模块加载。如果模块间存在依赖关系,那么 script 标签的加载顺序就需要受到严格的控制,一旦顺序不对,则很有可能产生运行时 Bug
业界主流的三大模块规范
CommonJS
CommonJS 是业界最早正式提出的 JavaScript 模块规范,主要用于服务端,随着 Node.js 越来越普及,这个规范也被业界广泛应用。
对于模块规范而言,一般会包含 2 方面内容:
- 统一的模块化代码规范
- 实现自动加载模块的加载器(也称为 loader)
示例:
1 | // module-a.js |
代码中使用 require 来导入一个模块,用 module.exports 来导出一个模块。这个过程实际上 Node.js 内部会有相应的 loader 转译模块代码,最后模块代码会被处理成下面这样:
1 | (function (exports, require, module, __filename, __dirname) { |
对于 CommonJS 而言,一方面它定义了一套完整的模块化代码规范,另一方面 Node.js 为之实现了自动加载模块的 loader,看上去是一个很不错的模块规范。
但也存在一些问题:
- 模块加载器由 Node.js 提供,太过依赖 Node.js 本身的功能实现。比如文件系统,如果 CommonJS 模块直接放到浏览器中是无法执行的。当然, 业界也产生了 browserify 这种打包工具来支持打包 CommonJS 模块,从而顺利在浏览器中执行,相当于社区实现了一个第三方的 loader。
- CommonJS 本身约定以同步的方式进行模块加载。这种加载机制放在服务端是没问题的,一来模块都在本地,不需要进行网络 IO,二来只有服务启动时才会加载模块,而服务通常启动后会一直运行,所以对服务的性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。但如果这种加载机制放到浏览器端,会带来明显的性能问题。它会产生大量同步的模块请求,浏览器要等待响应返回后才能继续解析模块。也就是说,模块请求会造成浏览器 JS 解析过程的阻塞,导致页面加载速度缓慢。
总之,CommonJS 是一个不太适合在浏览器中运行的模块规范。因此,业界也设计出了全新的规范来作为浏览器端的模块标准,最知名的要数 AMD 了。
AMD
AMD 全称为 Asynchronous Module Definition,即异步模块定义规范。
模块根据这个规范,在浏览器环境中会被异步加载,而不会像 CommonJS 规范进行同步加载,也就不会产生同步请求导致的浏览器解析过程阻塞的问题了。
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模块规范是如何来使用的:
1 | // main.js |
在 AMD 规范当中,我们可以通过 define 去定义或加载一个模块,比如上面的 main 模块和 print 模块,如果模块需要导出一些成员需要通过在定义模块的函数中 return 出去(参考 print 模块),如果当前模块依赖了一些其它的模块则可以通过 define 的第一个参数来声明依赖(参考 main 模块),这样模块的代码执行之前浏览器会先加载依赖模块。
由于没有得到浏览器的原生支持,AMD 规范需要由第三方的 loader 来实现,最经典的就是 requireJS 库了,它完整实现了 AMD 规范,至今仍然有不少项目在使用。
不过 AMD 规范使用起来稍显复杂,代码阅读和书写都比较困难。因此,这个规范并不能成为前端模块化的终极解决方案,仅仅是社区中提出的一个妥协性的方案,关于新的模块化规范的探索,业界从仍未停止脚步。
同期出现的规范当中也有 CMD 规范,这个规范是由淘宝出品的 SeaJS 实现的,解决的问题和 AMD 一样。不过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,SeaJS 已经被 requireJS 兼容了。
当然,你可能也听说过 UMD(Universal Module Definition)规范,其实它并不算一个新的规范,只是兼容 AMD 和 CommonJS 的一个模块化方案,可以同时运行在浏览器和 Node.js 环境。
顺便提一句,后面将要介绍的 ES Module 也具备这种跨平台的能力。
ES6 Module
ES6 Module 也被称作 ES Module 或 ESM, 是由 ECMAScript 官方提出的模块化规范,作为一个官方提出的规范,ES Module 已经得到了现代浏览器的内置支持。
在现代浏览器中,如果在 HTML 中加入含有 type="module"
属性的 script 标签,那么浏览器会按照 ES Module 规范来进行依赖加载和模块解析,这也是 Vite 在开发阶段实现 no-bundle 的原因,由于模块加载的任务交给了浏览器,即使不打包也可以顺利运行模块代码,具体的模块加载流程我们会在下一节进行详细的解释。
大家可能会担心 ES Module 的兼容性问题,其实 ES Module 的浏览器兼容性如今已经相当好了,覆盖了 90% 以上的浏览器份额。
不仅如此,一直以 CommonJS 作为模块标准的 Node.js 也紧跟 ES Module 的发展步伐,从 12.20 版本开始正式支持原生 ES Module。也就是说,如今 ES Module 能够同时在浏览器与 Node.js 环境中执行,拥有天然的跨平台能力。
下面是一个使用 ES Module 的简单例子:
1 | // main.js |
1 |
|
如果在 Node.js 环境中,你可以在 package.json 中声明 type: “module” 属性,然后 Node.js 便会默认以 ES Module 规范去解析模块:
1 | // package.json |
顺便说一句,在 Node.js 中,即使是在 CommonJS 模块里面,也可以通过 import 方法顺利加载 ES 模块,如下所示:
1 | async function func() { |
ES Module 作为 ECMAScript 官方提出的规范,经过五年多的发展,不仅得到了众多浏览器的原生支持,也在 Node.js 中得到了原生支持,是一个能够跨平台的模块规范。
同时,它也是社区各种生态库的发展趋势,尤其是被如今大火的构建工具 Vite 所深度应用。可以说,ES Module 前景一片光明,成为前端大一统的模块标准指日可待。